米格-29战斗机

武器
介绍

专家点评

综合评分:
(4.0分)

武器优点

米高扬米格-29(英语:Mikoyan MiG-29,俄语:МиГ-29)战斗机是苏联米高扬·古格列维奇设计局(现俄罗斯联合飞机制造集团)研制生产的轻中型双发、前线空中优势战斗机,北约代号:支点(Fulcrum)。是苏联***种从设计思想上就定义为第四代战斗机的机型。 米格-29诞生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战术战斗机”(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PFI)计划,旨在针对美国的“FX”计划(后演变为F-15战斗机),展开相对应的对抗措施,PFI计划分为两个,重型先-

研制历程

研制背景

上个世纪60年代末,苏联总参谋部针对美国的“FX”计划(后演变为F-15战斗机),提出了相对应的PFI计划。PFI意即“***战术战斗机”。1971年,计划分化为两部分,一个是“TPFI”计划,T代表tyazholyi(重);另一个是“LPFI”计划,L代表Legkiy(轻)。LPFI计划全称为“轻型前线战斗机计划”促生了米格-29战斗机。1972年苏军向米格设计局提出研制新型战斗机替代苏军中米格-21和米格-23的需求。新的轻型战斗机将承担战术空中任务,及进行护航和地面攻击,设计局内部***初称之为“计划-9”,***终命名为“米格-29”。[1] 
设计试飞

当时苏联空军为米格-29战斗机定下的基本设计指标是能在任意气象条件下和苛刻的电子干扰环境中,在全高度范围和以各种飞行剖面内,摧毁距其200米到60千米的空中目标。可见米格-29***初是作为空中优势战斗机研制的,后期的改进型号逐步具有了空地攻击和反舰能力。具体到空优作战任务方面,苏联空军通过分析其空战经验和军用飞机的发展趋势,要求米格-29必须既能胜任机动格斗,又能进行超视距空战。正式设计开始于1974年,提出了多个方案,其中有的方案就象米格-25的缩小版。随后生产了约19架原型机。1977年10月6日,在朱可夫斯基试飞中心,首席试飞员亚历山大·V·费多托夫驾驶原型机进行了首飞。[1] 
生产服役

米格-29的批量生产于1982年开始在莫斯科进行。***架量产型号于83年8月在莫斯科附近的库宾卡空军基地交付。1984年经国家接受检验后,米格-29开始进入前线航空部队。初期生产、试飞和改进工作延续到85年。86年首批出口型号也已交付。85年2月装备了空地攻击电子吊舱的第14架原型机9-14号由托克塔·奥巴基洛夫驾驶首飞,揭开了米格-29多任务改进计划的序幕。苏联/俄罗斯空军共装备了超过800架米格-29,外销也达到500架。据称截至95年1月,俄罗斯已生产1216架米格-29单座型和197架双座型,合共1413架。

性能参数

常规数据

技术参数

相关推荐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了解***新资讯,方便快捷。